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通知公告>>正文

关于举办2025年第十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·华灿奖暨玉林师范学院选拔赛的通知
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17日 11:42      阅览:

各二级学院:

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,进一步推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,提升艺术设计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,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、澳门及海外广大青年的文化交流,促进两岸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,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,经研究,现决定举办第十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暨玉林师范学院选拔赛(以下简称“华灿奖”),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
一、大赛主题

融·合

二、大赛组织

主办单位: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

承办单位:美术与设计学院

协办单位:文学与传媒学院

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

人工智能学院

历史文化旅游学院

创新创业学院

三、大赛安排

(一)创意赛道

作品征集截止时间:202593017:00

报名表及作品授权使用协议线上提交截止时间:93017:00

校赛评审时间:2025102017:00前完成

(二)定向主题

作品征集截止时间:2025111017:00

(以上日期如有调整,以2025第十届华灿奖玉林师范学院赛区QQ群通知为准)

四、参赛办法

登陆“华灿奖”官网(www.huacanjiang.com)在线报名(附件1),官网系统已于2025722日开放。依据提示完成在线报名、作品上传。确保报名信息填写准确、完整,提交后不可修改。同一参赛选手可提交多项作品,最多不超过5项,每项作品只能在第一作者所在赛区(依据参赛者的户籍/学习/工作所在地)提交。

(一)参赛资格

在职青年教师、在读学生,青年设计师,年龄需在45周岁(198011日以后出生)以下。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,若以团队形式参赛,每项参赛作品团队成员包括1名第一作者和不超过4名团队成员,高校学生组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。

(二)参赛须知

1.竞赛不收取参赛费用

2.作品数据不完整者、第一作者及团队成员同一项或同一系列作品重复提交、跨赛区或多赛区提交相同作品的情况,一经发现,直接取消参赛资格,不再另行通知

3.已获得本大赛往届各类奖项的相同作品不能再次参赛。

4.严格杜绝抄袭行为,如出现抄袭则取消参赛资格,通报参赛选手所在单位且3年内不得再参赛。

5.主办方行使著作权包括但不限于享有对所属竞赛作品方案复制权、传播权、展示、出版和宣传等权利。定向主题获奖作品版权归华灿奖组委会,如获奖选手不能签署,视作放弃参赛资格。

(三)赛道设置

“华灿奖”分创意赛道、定向主题赛道两个赛道。

1.创意赛道

共设元宇宙设计、视觉与空间设计、产品设计、数字媒体设计、中华传统文化IP开发设计、融合创新设计6大组别,根据参赛对象类别每组下设高校学生组、青年设计师组,共计12个小组。

1组为元宇宙设计高校学生组;

2组为元宇宙设计青年设计师组;

3组为视觉与空间设计高校学生组;

4组为视觉与空间设计青年设计师组;

5组为产品设计高校学生组;

6组为产品设计青年设计师组;

7组为数字媒体设计高校学生组;

8组为数字媒体设计青年设计师组;

9组为中华传统文化IP开发设计高校学生组;

10组为中华传统文化IP开发设计青年设计师组;

11组为融合创新设计高校学生组;

12组为融合创新设计青年设计师组。

2.定向主题赛道

5个定向主题:“AIGC创新创业设计“茶韵稻香,食美惟扬”“华灿运河”“乡村振兴刘姐菜篮子里的美好生活”“灵山新文创,回归心生活”,根据参赛对象类别每个定向主题下设高校学生组、青年设计师组,共计10个小组(定向主题赛道各组详情详见官网)。

1组为“AIGC创新创业设计”高校学生组;

2组为“AIGC创新创业设计”青年设计师组;

3组为“茶韵稻香,食美惟扬”高校学生组;

4组为“茶韵稻香,食美惟扬”青年设计师组;

5组为“华灿运河”高校学生组;

6组为“华灿运河”青年设计师组;

7组为“乡村振兴刘姐菜篮子里的美好生活”高校学

生组;

8组为“乡村振兴刘姐菜篮子里的美好生活”青年设

计师组;

9组为“灵山新文创,回归心生活”高校学生组;

10组为“灵山新文创,回归心生活”青年设计师组。

(四)参赛流程

1.创作作品。根据组别设置创作参赛作品。

2.网上报名。确保报名信息填写准确、完整,提交后不可修改(注:关于报名表及作品授权使用协议的上传详见附件1,报名表及作品授权使用协议均需全体成员手写签名。其中报名表由系统自动生成,网上报名过程中自行下载打印并签字;作品授权使用协议详见附件2,完善信息并全体成员手写签名)

3.上传作品。系统开放时间和截至关闭时间以官网为准,操作手册及常见问题解答详见附件1

4.资格审核。由校组委会组织统一系统审核。

5.作品评审。选拔不超过本校作品总数量50%的作品进入区赛评审。

6.证书发放。大赛官网开放国家赛/赛区赛获奖证书(电子版)下载,校赛证书由校组委组织发放(其中校赛一等奖占作品总数15%,校赛二等奖占作品总数20%,校赛三等奖占作品总数25%

(五)创意赛道作品要求

1.元宇宙设计(虚拟人物、虚拟空间、虚拟产品等)

作品类别:

①虚拟角色设计(数字人、虚拟偶像、NPC);

②虚拟场景/空间设计(元宇宙社交空间、虚拟展览馆等);

③虚拟道具/产品设计(数字藏品、虚拟穿戴设备等);

④元宇宙交互体验设计(虚拟活动策划、游戏化场景等)提交要求:

3D模型文件(格式:FBX/OBJ/GLTF)+展示视频(1-3分钟,含动态演示与交互逻辑)

②设计说明文档(PDF,含概念图、技术说明、应用场景描述)

③分辨率:静态图不低于300dpi,视频为1080P以上。

2.视觉与空间设计(视觉传达设计、环境设计)

作品类别:

①视觉传达设计(品牌VI、海报、包装、插画等);

②环境设计(城市更新、乡村环境、商业空间、公共艺术装置、展览展示设计等);

③动态视觉设计(动态海报、MG动画、品牌宣传等)

提交要求:

①高精度设计图(JPG/PNG/AI)+设计说明(PDF,含创意来源、色彩规范、应用场景);

②空间设计需提交整体设计图册(PDF),包括效果图(3D渲染图/CAD平面图)及材料说明;

③动态作品需提交MP4格式视频(时长≤2分钟)

3.产品设计(产品设计、服装与服饰设计、工艺美术)

作品类别:

①工业产品设计(智能装备硬件、家居用品、交通工具

);

②服装与配饰设计(成衣、概念时装、功能性服饰等);

③工艺美术设计(陶瓷、纤维、漆器、金属工艺设计等)

提交要求:

①产品需提交多角度渲染图(JPG/PNG)+三视图/工程图(CAD/DWG);

②服装设计需提交效果图、面料小样说明及尺寸图;

③工艺美术作品需附加制作工艺说明及实物照片(若完成实物制作)

4.数字媒体设计(UI、交互界面)

作品类别:

①用户界面设计(APP、网页、智能设备界面等);

②交互设计(用户体验研究、AR/VR交互界面等);

③动态视觉设计(数据可视化、信息图表动画等)

提交要求:

①高保真设计图(PNG/Sketch/Figma源文件)+交互流程图(PDF);

②动态交互作品需提交演示视频(MP4,含操作说明);

③需标注适配设备类型(移动端/PC/VR)

5.中华传统文化IP开发设计

作品类别:

①传统文化IP形象设计(神话人物、非遗符号、历史故事角色等);

②文创产品设计(文具、潮玩、数字藏品等);

③文化体验设计(传统工艺数字化展示、非遗互动装置等)

提交要求:

①需提交IP文化背景调研报告(PDF,含文献引用);

②设计图稿(含三视图、配色方案、应用场景示例);

③若涉及实物,需附加工艺说明及打样照片。

6.融合创新设计

作品类别:

①跨学科设计(科技+艺术融合、新材料创新应用、可持续设计等);

②社会创新设计(公益项目、社区改造、无障碍设计等);

③未来概念设计(太空探索、人工智能伦理、未来城市等)

提交要求:

①需突出创新性与社会价值,提交完整项目提案(PDF,含问题分析、解决方案、技术路径);

②概念设计需附效果图/视频,实物类需提交原型或样品照片。

五、特别说明

(一)提交作品要求内容积极,健康向上,不得包含以下任何内容:

1.涉及民族歧视,或者侵害民族风俗、习惯;

2.宣扬淫秽、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等;

3.侮辱或者诽谤他人,侵害他人合法权益;

4.侵犯版权、肖像权或者任何第三方权利;

5.诽谤、诋毁、或者给第三方带来不利影响。

(二)涉及到实物作品的,建议以实物作品形式提交(根据参与的赛道要求和地址邮寄),所有实物作品赛后原则上不予退回,作品寄送过程中导致的损坏遗失,由参赛者自行承担。

(三)各类参赛作品应以原创性为基本原则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等要求。

六、联系方式

2025年第十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·华灿奖玉林师范学院赛区组委会联系人及联系电话:

蒋老师:13677754220

张老师:18307754304

罗老师:18207751487

黄老师:18120778691

大赛官网:www.huacanjiang.com

2025第十届华灿奖玉林师范学院赛区QQ 群:


微信图片_20250917103234_136_320

(入群后请将昵称改为专业年级+姓名,如:环境设计21 张三)


附件:1.【选手投稿】第10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·华灿奖选手投稿指南

2.第十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·华灿奖大赛获奖作品授权使用协议


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

美术与设计学院

文学与传媒学院

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

人工智能学院

历史文化旅游学院

创新创业学院

2025917